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民俗奇趣 引人遐思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   臺灣地區除了多數縣市舉辦大規模龍舟競賽,有些地方有特殊的端午節活動,值得一述。
 
礁溪鄉二龍村「二龍競渡」
  宜蘭縣礁溪鄉二龍村有全臺獨一無二的「二龍競渡」。據說早在漢人墾拓蘭陽平原之前,當地平埔族人為驅鬼避邪、超渡溺斃於二龍河裡的亡魂,遂以競渡方式祭拜河神,祈求平安;到了漢人移墾之後,這個習俗才與端午節結合。競渡活動早期長達十二天,到了日據時代,日人疑慮這種全村團結同樂的景況,於是壓制活動舉辦,由十二天陸續改為六天、四天、兩天,到臺灣光復後仍是兩天,不定期在農忙後舉行。直到民國五十四年後才將活動改為一天,而且移往端午節舉行。
  二龍村包括「淇武蘭」和「洲仔尾」兩個庄頭,每年競渡是兩庄大事,村民莫不全力以赴、爭取優勝,以致於早期競渡較今日更為激烈,往往爭到兩庄民眾像冤家。競渡時選手一律打赤膊,採跪姿,不設裁判,雙方約定船頭對齊為準,然後敲鑼展開競渡。但若有一方認為起步較慢,可以停止競渡,雙方要重新回到起點,重新再來,這樣的情形會反覆發生,直到雙方都滿意才開始展開競渡,到哪一方搶到自己水道中的標旗,那一方就贏得該次競渡比賽。二龍村的龍舟造型也與眾不同,船身猶如大型鴨母船,船首、船尾、船槳均彩繪太極圖形,船頭畫有一對麒麟,兩側各有凸起的黑白雙眼,船身則畫上五爪金龍。這項傳承二百多年的競渡活動,近年更納入社區營造、文化創新的現代精神,使得這項民俗傳統得以繼續流傳。
 
屏東縣佳冬鄉打「石戰」
  臺灣不少地區古代端午節時,舉行頗為奇特的「石戰」活動。顧名思義即是兩批人在端午節時,分列兩邊對壘,相互投擲石頭、石塊,宛如作戰的一種活動,即使有所損傷也不以為意。史載有時為了爭勝鬥強,甚至有村民會攜帶刀械,曾造成流血衝突。據學者研究,除了臺灣之外,石戰習俗普遍存在於東亞,如日本、韓國的某些村落,這類習俗背後蘊含著人們模擬端午節季節前後陰陽相爭相交,以及驅疫祛災、促進萬物生長的思維。
  史載日據時期屏東縣佳冬鄉還有石戰習俗,日人原本對此寬容,但因石戰容易招致死傷,終將其視為一種迷信或惡俗,加以取締或禁止,也讓活動從熱烈盛行到消失無蹤,習俗也逐漸消失式微。近年地方上因文化復振而轉型重辦,有人改以水球代替硬石塊,既消暑也避免受傷。
 
穿木屐用力踩踏地面 吵醒穿山甲
  臺中市南屯區,舊地名為「犁頭店」,古時是平埔族活動範圍,後來漢人進入此區域開發,漸漸成為農具的生產重地,於是人們就以犁頭店稱之。此處相傳在地理上屬「鯪鯉穴」,鯪鯉又稱為龍鯉、穿山甲,這種動物全身覆有瓦狀鱗片,被視為靈獸,但有冬眠習慣,先民認為穿山甲一直昏睡不醒,會為地方帶來災難,因此每年端午節便聚眾穿著木屐,用力踩踏地面,製造聲響吵醒穿山甲,也期望牠們為農民翻鬆土壤,以便日後順利農耕。
  南屯區農業式微後,這種文化透過當地居民的努力,並未消失,並演變成鄰里間聯絡感情的活動,內容轉化為大家一起穿著木屐遊行,還會加入一些競賽活動,讓內容更豐富。例如曾改穿長木屐競走,彷彿陸上行舟,非常有趣,活動單位也曾向金氏世界紀錄申請認證等,間接將此歷史悠久的無形文化資產,廣宣至全世界。
 
(點閱次數:796)